请致电: 15889489370(馆长)
  • 新人报名指南
  • 剑士名牌
  • 师范阵
brand
  • 首页
  • 剑道教室
  • 关于我们
  • 博客
background
  1. 首页
  2. 剑道教室
剑道是籍由有形与无形的剑理,去完善人格(仁、义、礼、智、信)的一种约束性炼习。
全剑联
剑道要练习的是斩去自我的执着
持田盛二(十段)
剑道要练习,爱社会,爱他人和爱自己。
岩切(七段)
div class="span3 documentation-nav affix hidden-phone">
  • 剑道型
  • 第一式
  • 第二式
  • 第三式
  • 第四式
  • 第五式
  • 第六式
  • 第七式

剑道型

剑道型

视频链接:剑道形

劍道型《七型》

第一式

【攻方】左上段,進三步,右腳進打面,退二步,下段,中段,退五步。

【守方】右上段,進三步,退一步前一步打面,逼眼,左腳進左上段, 右腳退中段,退五步。

第二式

【攻方】中段,進三步,打右手臂,中段,退五步。

【守方】中段,進三步,左開,進打右手臂,右開中段,退五步。

第三式

【攻方】下段,進三步,劍慢慢升刺胸,右腳退,壓刀於右,左腳退, 壓刀於左,退三步,中段,進三步,退五步。

【守方】下段,進三步,退一步壓刀於左,進刺二次,逼進三步,逼眼, 中段,退三步,退五步。

第四式

【攻方】八相,進三步,相打面,中段,刺胸,中段,退五步。

【守方】脅腰,進三步,相打面,中段,左腳左開,右腳退,卷刀打面, 逼眼,右開,退五步。

第五式

【攻方】左上段,進三步,右腳進,打面,中段,退五步。

【守方】劍尖稍高,進三步,退進一步摺上,打面,右腳退,左上段, 右腳退,中段,退五步。

第六式

【攻方】中段,進三步,右腳退,左上段,進一步打右手臂,退一步, 退五步。

【守方】下段,進三步,逼進一步,拂上,進一步打右手臂,左腳進, 右上段,中段,退五步。

第七式

【攻方】中段,進三步,進相刺胸,退一步中段,左腳右腳交替打面, 轉身中段,左腳右腳交替回原位。

【守方】中段,進三步,退相刺胸,退一步中段,右腳開右,左腳進, 打擊腹,右膝蹲踞,脅腰,轉身起立逼進一步,右腳左腳交替回原位。

日本劍道形第一式 面拔擊面

打太刀(上位、攻方)雙手左上段

仕太刀(下位、守方)雙手右上段

一、攻方舉雙手左上段,左腳向前。守方舉雙手右上段,右腳向前。

二、雙方同時向前三步,在正確的距離出現時,攻方邁出右腳擊面。

三、守方左足稍退促使身體自然向後,將雙手拉至更後方,越過攻方的劍尖,邁出右足,以充份的氣勢打擊正面。此時攻方因被守方躲避攻擊,會因進擊面落空而失去正常體勢而前傾。

四、守方壓下劍尖,斬切攻方前額,在劍尖達至攻方眉間時,邁出左足,雙手舉劍呈左上段,表示殘心。

五、攻方回至下段,守方收回左足而雙方同時回至中段。

劍理的陳述:距離

劍道形看的不是劍技,而著重在劍理。從劍道形第一式:上段對上段,就可以揣摩攻防的意涵。在第一式中,所表現的並非上段對打的技巧(わざ),而是揣測距離(間合)的方法。 一般在教導距離的掌控時,依據中段劍尖的交錯位置,會有遠、近,以及一足一刀之距離的分別。但是一但劍尖沒有在中段交錯時,反而會容易失去距離感。所以在第一式中,會因雙方持起上段,而正確地揣摩上位攻方與下位守方間的距離。 此時上位的指導者攻方採左上段,而守方僅使用如中段舉劍般的右上段姿勢,是以守方可以以擊面姿勢,在動態間掌握正確的距離。且右上段具有接招的功能,這也是何以雙方的上段架構有所不同的原因。 所以,守方必須好好思考距離和情況,即使劍尖不交錯也能抓到正確的距離。 如果守方能夠確實掌握間距,當看準時機出劍時,便能夠在最佳的位置擊中攻方的前額。當攻方攻入時,守方退半步後以送足做出最大揮面距離,其劍尖剛好斬切攻方的額前,而攻方因為體態崩潰,身體前傾。此時,守方僅僅偏離攻方已失勢的劍尖,並且產生「敵遠我近」的巧妙間距。 因此,劍道形第一式在劍理上主要陳述乃距離的奧妙。

心法與意涵

至於第一式的心法,乃架構於「斷敵之命」,雙方乃各執「正義」而戰。不論這個正義是為了道德倫理,或是捍衛私產,其出發點都在保有自我與意念。在掌握間距的背後,其實是表示了對戰需具備知己知彼的基礎,是故可藉此習得「先先之先」的意涵。 守方在第一式的過程中,要先取得正確的距離,看破對方攻擊的心態(左上段時手部位於前方呈誘敵之姿),並在攻方攻入時,改變距離的情況而在一放一收間,再抓得時機立即反撲、瞬間斬切攻方,取得勝利。 在斬切後,守方會往前一步,切入攻方顏面並做出一個舉劍的動作,這個動作就是所謂的「殘心」。因為敵人被斬切頭顱後,不一定會馬上絕命,可能還有呼吸並會反擊,所以守方再次升起劍尖,等於是表明了尚未放鬆、帶有畏懼、不疏忽大意的預備心。 至於這個切入顏面的動作,在第一式的形上面,僅僅壓下一點劍尖。實際上的意涵,卻是希望將攻方徹底絕命。 攻方已死,沒有殘心,在守方做斬切與表現出殘心的時候,僅僅回到下段姿勢而已。 井上範士說明這個「正」,並不只代表了勝利而已:「縱使為了正義而戰鬥,人們認為殺人就是壞事。如果為了申張正義,不得不犯下殺人的舉動,也需因此感到懺悔。所以守方在最後舉起上段時,同時也表現著懺悔與為自己所奪性命祈禱的心情。」正因這樣的「懺悔」的心,會衍生出第二式的「仁」的理念。

發表: Ching 於 6/28/2010

日本劍道形第二式 手拔擊手

一、上位攻方與下位守方皆為中段,皆以右腳始動前進。

二、雙方前進至兩劍相交時,攻方取時機打擊守方手部。

三、守方以左後開足,落低劍尖,在攻方的劍下以半圓的弧度劃開後,大步邁出右腳攻擊攻方右手。

四、守方不可將劍尖壓於攻方面前、亦不表現明顯殘心。

五、守方開右足,雙方回至中段。

劍理的陳述:中心線

在劍道形第二式中,以中段對峙時,攻方攻擊守方手部,守方以左後開足再前進擊打攻方手部。 然而,一般在打擊對手手部時,攻方會稍往對手的右足切入,用意為避開對方的劍鍔以打擊手部。在第二式中,攻方卻是直直地攻入,延著守方的劍身切進去(所以守方劍鍔的保護作用變得很明顯)。考慮到鍔的因素,會發現攻方不一定在做一個全然的「攻擊手部」的動作。 攻方所斬切者乃「中心線」也。所謂的「中心線」,包含了自己的位置、面對的方向、與對手間的距離…等等。以對手全身的體態作為基準,並在兩人間產生敵我之感。配合的間距,「中心線」即為劍道形第二式欲呈現的劍理。 攻上乃上位,以手部為目標進行的攻擊,乃在表現出自己中心線的攻擊,下位的守方以最小的左後開足,離開此一中心線,再憑藉著自己的中心線加以反擊。這一式的「攻」,不在於是否能成功擊中手部,而是是否掌握的中心線的改變。 跟「間距」差別最大的在於,中心線表現出敵我間左右位置的概念。守方脫離攻方的中心線,並重置中心攻擊,這就是本式攻防上的重點。

心法與意涵

劍道形第二式,中段為「仁」的象徵。所謂的「仁」,乃將心比心、慈悲為懷的仁愛之心也。比較第一式重視絕對勝利的主張來說,第二式更加重視與對方的互動,並顯現攻防一致的作為。 將避免戰鬥的仁心,表現在外。僅切斷敵人的手腕,而不給予奪命的一擊,僅僅取勝而已。 然而避免戰鬥,並非只守不攻或是逃跑。即使保持著平靜的姿態,依然注視著敵人的舉動,一但發生事端,則先機立斷、擊破敵人,而有「先先之先」的氣度。所以,也可以很容易理解中段如鴨子划水的意思。 身為上位的攻方,要斟酌守方的中段,看準時機切破之。 守方以左後開足,再向前打擊。如同第一式一樣,雙方是以正面交戰,且即使力量不如對手,也能夠獲得勝利。第二式的守方因避開的攻方的中心線,建立了自己的中心,在這一個時刻下可以取得壓倒般的勝利。 在武術中堪稱基本,就是以身體取得優勢。當體勢佔於上風時,心力亦會有餘裕。在第一式中,以向蒼天祈求的懺悔之心,在第二式已轉化為將心的餘裕以「慈悲為懷」展現出來的「仁心」。 井上範士認為第一式為「戰勝之方」,而第二式即表達了「以劍技通向劍理」的方向。從戰勝的策略至戰勝的劍道,第三式將會更加闡明「道」的部份。

發表: Ching 於 6/28/2010

日本劍道形第三式 刺擊後反刺

打太刀(上位、攻方)下段

仕太刀(下位、守方)下段

劍理的陳述:搶中心線、攻

在開始講解第三式前,就不能不提到居合道中的小常識…「水月」。「水月」一詞在日本武術中,代表了人體的胸口或是胃部,而劍道形中即採用前者的意義,表示胸口的要害,更明確地說來,即為「鳩尾」,乃胸口近橫膈膜處。胸口被強勁地攻擊時,會因衝擊而無法呼吸,中止呼吸是攻擊此處的要點。 在劍道形第三式中,攻方向守方「水月」刺擊,守方如引誘攻方一般,將左手收進懷中,但劍尖保持在中心線上,再深深向前刺回。在劍理的闡述上,本式在中心線的爭奪上,表達了出「進攻」的模式。 教導劍道時,中心線被視為最重要的一部份,在一足一刀的距離,雙方的劍尖相互橫向壓制以取得中心。但在第三式中,守方在攻方刺擊的時候,先以劍尖偏左並押住對方的劍,再讓劍尖回到中心直直攻入。這個動作一開始時,守方並沒有佔據住中心線的位置,而是爾後才再由中心線不斷攻入。 去〝取得〞這個中心線的攻防,就是劍道形第三式的基本原則。 不論是間距、中心線、搶中心線,都是劍道基礎中最重要的部份。加上上段的構形與刺擊等技法,可以幫助初學者習得良好的動作。

心法與意涵

劍道形第三式持下段,是「勇敢」的象徵。

所謂的「勇敢」,意指身體有充沛的精力,什麼事情也不會有所畏懼,而有顆堅強的心。然若只是蠻勇外顯,雖表現強悍,卻容易淪為無謀之勇。真正的勇敢為「大勇」,不會被任何的事物動搖心神,凡事能沉著應對,乃「不動心」也。 我們常認為下段的構形似有若無,無法判定是否有戰意,也無法揣測勝負。正因其不被意念所拘束,反而成為「無心之構」,或是「自然之姿」。這種安寧應對、不驚慌搶奪的「無心」之心,表現出的就是不被動搖的「不動心」,不動心並非僵止的「止心」,而是將對手的一舉一動正確補捉,無時不刻觀察形勢的變化。 當雙方以下段前進,慢慢升起劍尖至接觸時,攻方應測試守方的「不動之心」,稍稍提高劍尖,發現守方並沒有出現動搖的狀態,則瞬間做出擊刺以殺其不動之心。 (請注意,攻守間因模擬反應的進退,兩者之間必有時間差,守方的動作會出現宛如慢了一點的表現。但是慢了一點也還是守方得勝,因為沒有人被殺了以後還可以做殺人的呀!不過也不要慢太多,要宛如〝如影隨行〞。) 這時,守方不只沒有受到動搖,而改變距離、以退為進,一邊守護著自己的中心線,再刺回攻方。 原先想要攻擊對手的攻方,反被逼迫回來,以自然的體勢一邊左右勉強阻擋守方的反刺,一邊後退。但守方不為所動,持續攻擊並切入攻方的中心。 最後,守方將劍尖抵至攻方的臉中心,表示出攻方已經完全地戰敗。這一完美而顯著的勝利,並沒有傷害到攻守任何一方的身體。也因此,不同於第一式的面部攻擊與第二技的手部攻擊,劍道形第三式並非比賽技法,在現代劍道比賽規則並無法得分。 井上範士將此式視為劍道中,體育競賽與武道的分界線。劍道形第三式的練習中,已由劍技演進為「道」。 有趣的是,以一般國際運動賽事的標準來看,或許致對方於死的第一式應強過第二式,然後又強過完全不會受傷的第三式。但從武道的觀點來看,不需致對方於死地便能得勝的第三式,反而優於必須傷害對手來取勝的前二式。武道與競賽的差異和心態的判斷,不論我們是否要推行劍道進入奧林匹克競賽項目,都屬於難以解析的部份。 目標在於得勝,而不傷害敵手,與「活人劍」的概念產生的呼應。然日本刀是殺人的武器,並非單純的防身術,在修行的盡頭,卻從「捨己身」進入到保護敵人身體的思維,值得多加玩味。

發表: Ching 於 6/28/2010

日本劍道形第四式 面拔擊右面

打太刀(上位、攻方)八相

仕太刀(下位、守方)脇腰

宮本武藏:「切り結ぶ、太刀の下こそ、地獄なれ、一足進め、されば極楽」

一、攻方持八相,守方持脇腰,相互前進三步。

二、抵達適當的距離時,攻方觀察著守方,雙方變化為左上段後,相互大大邁出右腳擊面。但因為兩刀交鋒,所以不分勝負。(左上段為:可以從兩腕中間看見對方的高度。)

三、雙方刀身相交、不分勝負時,以對等的氣度展開,成為中段。此時若距離過近,由攻方調整距離。

四、攻方將劍尖稍稍轉向守方之左面後,右足推進,雙手刺向守方的右肺位置。刺擊的時候,劍尖以刀身的左側壓入,由於守方會做出反擋的動作,攻方上身變得稍微前頃,劍尖低於水平。

五、在攻方刺入的時候,守方左足往左前,右足後移,並同時以大動作返擊面部。返擊面部的舉劍需讓劍尖到後上方,在一拍子內完成。

六、雙方一邊表達著殘心,一邊回到中段。

劍道形第四式,在經過前三式「間距」、「中心線」、「搶中心線」後,以互擊面的練習表現出技之形。此式陰陽雙構互攻,守方為「後之先」的代表。 與現代劍道慣常練習的技法來看,本式除了有左腳開足的動作外,最明顯的就是構形的差異。 攻方持八相,守方持脇構,相互接近。此時,雙方都不清楚對手的劍長,保持著警戒的態度小心靠近,然後較遠的間距時雙方擊面,劍在兩者頭上相交。 但是,縱使不明白對手的劍長,也應該瞭解自己劍的長度,不應該在過遠的間隔就予以出劍,不只浪費力氣,也造成危險的處境。尤其當對方的劍若是比自己的長時,等於進到對手的攻擊範圍內。 因此,正確的第四式動作中,攻方應該一足一刀的間距向守方擊面,務必做到朝向守方眉間的確實打擊。守方對於攻方的擊面,不但維持著自己的體勢,更靈活掌握自己的距離,開左足,刀身通過自己的中心線,反擊攻方的面部。唯初學者需考量安全因素,在揣摩捨身的打擊時,也應採取適當的距離。 當雙方的劍在空中相交時,雙方一邊拉開,一邊以刀身相互爭奪中心線。此時若是距離過近,攻方一邊回到中段重新衡量距離,注意呼吸的節奏。 第四式的守方,接下來會表現出取中心線的做法,並不會因為攻方的攻擊而被壓抑,反而轉、壓、擦攻方的刀身。由於守方可以抓住返擊的瞬間,才使得攻方失勢而戰敗。

構形的介紹

【八相】

舉起雙手左上段後,將右拳降下至右肩的位置,左拳約在中心線上,鍔與口同高,與口相距約一個拳頭寬。將前述動作結合,即為在中段時,將刀以雙手舉起,越過左上段的位置後架起。 此時刀刃朝向對手,刀身傾斜約45度。右足略開。

【脇構】

將右腳收到後方,只剩下左半身朝前。刀身藏於右半身,劍尖朝後,比下段的位置再低一點點,刀刃偏右下方。綜合前述動作,架起脇構時,務必自中段大動作架起,刀身不讓對方看見。 左拳的位置約在肚臍右下方,左腕不彎曲。雙腳稍微外八。

發表: Ching 於 6/28/2010

日本劍道形第五式 面擦擊面

打太刀(上位、攻方)左上段

仕太刀(下位、守方)中段

一、攻方持左上段,守方持中段(平青眼)。

二、相互前進至適當距離時,攻方見機打面,守方左足稍退,格擋後邁出右足返擊攻方面部。

三、守方返擊面部後,像彈開般收回右腳,舉起左上段以表現殘心。

四、雙方回到中段,向攻方方向同時並進三小步,解劍。

在劍道形第四式後,已開始呈現出具體的劍技與練習的方法,以做為學習的策略與目標。劍道形第五式乃在第四式「掌握機會」的「互擊面→返技」後,進階為「佔領優勢」的應對技「擦擊面」的練習。

擦擊,除了包含返擊技中利用對手崩潰的體態擊敗之,更加以阻止對手再度的連擊。不論是返擊或擦擊,知瞭刀身的「鎬」是非常重要的部份。什麼是鎬?初學者可以刀身試想之,有段者請詳查日本刀結構。

由劍道形可以發現,應對技並非單純的等待,一開始的姿態便需取勝。但是初學者容易在習得時機的掌握前,就先接觸了技法的動作,所以常出現面對 高段老師也不積極進攻,或是身體出現逃跑意識的心態和動作。為了避免不當的動作,養成良好的習慣特別重要。就算是拉到比賽劍道的層面,能使出高超的應對技常是克敵致勝的關鍵(特別推薦胴技、刺擊百選)。

所以,在有段者的修鍊中,時時需仰賴師長的指導與嚴格的規範,才不致於打出偏離正道的劍。

發表: Ching 於 6/28/2010

日本劍道形第六式 手擦擊手

打太刀(上位、攻方)中段

仕太刀(下位、守方)下段

一、攻方持中段、守方持下段,前進至適當的距離。

二、守方觀察時機,以氣勢攻入攻方的兩拳之間,因而慢慢將劍尖提高為中段。

三、攻方揣測著守方的動作而刀尖略低,在雙方刀尖快要相交時,退右腳舉起左上段。

四、此時,守方立刻跟進一步。攻方馬上退左足回到中段,並觀察時機打擊守方手部。

五、守方開左足,劃出很小的半圓,以刀的右側擦開攻方的刀,邁出右腳攻擊攻方的手部。

六、攻方退左足呈斜後位置,守方邁出左足,持左上段表現殘心。

七、雙方從右足回到中段。

三殺法的表現

劍道形第六式,在第五式的「應對技」的展現後,進入到劍道最重要的「攻」的教導。當有良好的應對技能時,面對對手的攻擊便不再感到害怕而心有餘力。此時不只是要活用自己的劍去破壞對方攻擊的體勢,更加要破壞對方的構形與心態。 在第六式的開始,攻方持中段、守方持下段。在劍道形中,以攻方為始動者,但第六式卻讓守方開始降低劍尖而成下段,為什麼呢?乃因中段為陰之構,所以守方才採取性屬陽的下段應對之。且大日本武德會制定之劍道形第六式中,攻方乃持「睛眼」,揣摩其位置可察覺,刀尖仍有提高。這個動作可追本溯源得知原因。 在雙方刀尖快要相觸時,守方從下段提高攻擊的氣勢而不斷逼入,使得攻方無法制止成功,而產生上段的動作,表現出已受動搖的心境。而且,即使攻方已舉起上段,守方仍不放過他,像流水般一口氣補進,使得攻方上段的攻擊能力完全被封鎖住。 攻方先輸了「氣勢」,然後又輸了「技能」,於是一邊降為中段,一邊引誘守方。如果這時守方躁進跳面,必然失去手部。但是守方以冷靜沉著的應對,使其在對手進攻時,藉由擦技而反攻對手的手部。 此即為「殺其氣」、「殺其技」,最後「殺其劍」而得勝的「三殺法」也。 其實在利用擦技來進行反擊,不一定侷限在手部。這種「第二次攻擊」前,會因第一次攻擊結束而節奏稍微暫緩,這個轉變的地方便是制壓對手的劍的良機。在全日本劍道選手權中,宮崎正裕的面就有如此變化,掌握驚人的良機是讓對手無法招架的重點所在。所以一邊壓、擦對手的劍,這種殺劍的技法,在猛烈的逼攻中是不可或缺的部份。 第六式中,守方打的kode不像第二式一樣做很大的斬切,僅僅以制止為目的輕輕地傷害對手。攻方尚未屈服,退左後方後還欲整理體勢打算嘗試反擊。因此,守方抓住了中心線,追上守方,掌握攻擊的距離,以上段表示出不允許反擊的意念。 持有對「先」的概念,留意持續進攻的重要性。即便敵人只受了輕傷,也能以「活人劍」之姿,得到勝利。

發表: Ching 於 6/28/2010

日本劍道形第七式 面拔擊胴

打太刀(上位、攻方)中段

仕太刀(下位、守方)中段

逼攻

在「三殺法」的應用後,劍道形第七式展現了更高的技能:「逼攻」。

在第七式中,攻方為兩段式的進攻,第一次進攻中,攻方攻入守方的中心線,如果守方沒有反應,已可達到順利擊面的位置。但守方採取了「劍前體後」的姿勢,使其跳脫攻方的打擊距離。其後,讓劍尖稍有偏高,是守方成功引誘攻方擊面的重要動作。 而守方積極應對的心,是成功阻止攻方逼攻的重點。動作上將劍提前去阻擋,實則一邊防守,一邊準備反攻,也就是「懸待一致」的實行。成功地引誘出攻方的擊面後,就可以以充份的餘裕打出漂亮的拔擊胴。

活殺自在

拔擊胴,因為手上的刀、成功的逼攻,使得自己的雙手,可以決定敵人的腰斬與否,是一種「活殺自在」、「生滅不二」的技法。簡單來說,你必須掌握了對方的生死,所以才會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講法。這並非意指真正的生、死,而講究著完全操控的能力。 攻方被擊胴後,並沒有失去生命,但也僅能回首一望,以殘存的精力感謝守方的不殺之恩,毫無反擊的能力。 誘敵、逼攻、操之在我、克敵而不取其性命,此為第七式完整的表現,也是大日本武德會制定劍道形第七式時,欲表現的意涵。

發表: Ching 於 6/28/2010

联络我们

深圳市剑友剑道俱乐部
南山白石洲沙河工业区41幢405

中国 深圳
电话 15889489370
电邮 46561847@qq.com

深圳剑道新人入门咨询QQ群 38814129
馆长微信号 15889489370
馆长QQ 46561847

道场练习时间

  • 周日午 15:00-18:00 居合道 南山白石洲道场
  • 周一、二、三、四、五晚19:00-21:30 剑道 南山白石洲道场
  • 周六早9:30-12:00 剑道 南山白石洲道场
  • 周六早10:00-12:00 女子剑道 福田科学馆道场
  • 周六午15:00-17:00 剑道 南山白石洲道场
  • 周日早9:30-12:00 剑道 南山白石洲道场
  • 周日午15:00-17:30 剑道 南山西丽道场
  • 周三、五早7:00-8:00 剑道 南山白石洲道场
© 深圳市剑友剑道俱乐部,保留所有权利
剑道执照
知宝平台
明剑官网